近年来,菏泽黄河河务局牢固树立和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,推动美丽山东建设,持续完善菏泽黄河防洪工程生态防护体系,走出了一条绿色、融合、创新的发展之路。
一、主要背景
黄河流经菏泽市东明县、牡丹区、鄄城县、郓城县四县(区),河道长185千米,基本建立了由临河防浪林、行道林、淤背区生态林、背河护堤地防护林和堤坡、坝顶防护草皮等组成的综合性生物防护体系,已形成集“防洪保障线、抢险交通线、生态景观线”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安全长廊。
二、经验做法
以规范管理保障成效。将植树绿化作为菏泽黄河生态建设一项重要内容,年初制定年度绿化计划,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及重点。坚持因地制宜,结合工程自身的特点及土壤性质等因素,考虑防洪、经济效益、美观等因素,选择适宜树种。严把挖坑、施肥、选苗、栽植、浇水等各环节,精细后期管护,将质量控制贯穿整个植树绿化过程中。2024年以来,完成冬春季植树9.4万株,连续两年超额完成植树任务,存活率均达到目标要求。
以技术创新助力管理。坚持向科技要生产力,以技术创新推动植树绿化工作效果。研究推广新式割草机等新设备,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,有效节约了成本。通过运用视频监控和无人机技术手段,构建起空地结合、人机结合、立体交叉的工程模式,实现了重点工程运行全天候在线监测,有力保障了生态屏障带建设成果。
以法治维护管理环境。坚持依法管河,严厉打击各种水事违法案件,加强水行政执法能力和监督能力建设,对管护范围内及河道内发生的各种违法违规案件保持高压态势,确保工程安全、行洪安全,为生态屏障带建设工作保驾护航。
以文化滋养沿黄群众。立足黄河、突出特色,不断挖掘治黄历史实践中的先模人物、先进事迹和经验做法,建成了刘庄稚璜文化广场、王化云治河广场等特色文化工程,将文化元素与工程结合,让群众在工程中感受黄河的治河文化。每年植树节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工作,2024以来开展义务植树20次,共计参与1200余人次,植树1.6万株。
三、建设成效
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,菏泽黄河形成了富有现代气息、凸显黄河元素、独具菏泽黄河特色的黄河生态名片群,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工程绿色新增长。菏泽黄河现有防浪林、适生林、护堤(坝)林、草皮等绿化总面积3229公顷,初步形成了一条集防洪、生态、经济、社会效益的黄河生态绿色廊道,显现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创先争优新突破。菏泽黄河河务局拥有国家级水管单位2家,水利部标准化管理工程1家,通过创建标准化管理工程和国家级水管单位,有效改变水利工程粗放的管理模式,显著提升了菏泽黄河防洪工程综合管理水平。
文化名片新窗口。以工程为平台,结合治河、法制、安全、文化等元素,打造了刘庄稚璜文化广场、王化云治河广场、东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等一批改造提升工程,实现了共建共享、人水和谐,以黄河工程文化的凝聚力、吸引力、感染力增强黄河战略的落实力。
四、工作启示
一是沿黄生态廊道的建设管理应以不影响防洪安全为前提,以不改变行洪空间、不改变工程土地性质、不改变林带属性和功能为底线,实现区域绿色走廊与流域生态屏障带建设和谐统一,实现防洪、生态、经济、社会效益相协调。
二是黄河生态廊道建设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,完善区域发展规划,建设高标准生态防护体系,依托现有工程,发挥工程与水文化融合优势,为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。
三是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,加大黄河保护法等政策解读和宣传教育力度,正确引导社会舆论,使社会各界和沿黄群众提高保护母亲河的自觉性,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凝聚强大合力。
